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pG电子游戏 > 新闻动态 > 1979年,台湾一名连长冒死从大海游回大陆,如今成为中国顶级智囊
1979年,台湾一名连长冒死从大海游回大陆,如今成为中国顶级智囊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1979年5月16日深夜,林正义,时任“国军”陆军248师“马山连”连长,毅然跳入汹涌的海浪,朝着祖国大陆游去。他心中满是对国家的热爱,但或许未曾预料,在接下来的40年里,他会成为世界银行的首位中国高级副行长,获得70项中外荣誉,担任超过160个国内外知名机构的要职,并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无可争议的领军人物。

林正义这个人到底是谁?

他为何在台湾经济繁荣时期选择回到大陆发展?

他凭什么能取得这么了不起的成绩?

今天,我们就通过这位“国军叛徒”的非凡经历来探寻真相。

【游泳健将】

1952年,林正义在台湾宜兰的一个小乡镇降生。那里景色优美,可他家境并不富裕,父母靠帮人洗衣谋生。尽管生活清贫,父母为人正直善良,这从他们给孩子取名"正义"就能看出来。

林正义从小就很聪明,学习特别刻苦。1971年,他考上了台湾省最顶尖的大学——台湾大学,学的是农业工程专业。这对他来说,就像是从偏远地区飞出来的金凤凰。毕业后,他注定会成为社会上的杰出人才。

他成绩优异,不仅热爱运动,擅长游泳和篮球,身体强健,而且并非只会读书,刚上大一就当选了学生会主席。在此期间,他认识了未来的妻子陈云英,为了追求她,特意送了一本画册作为礼物,里面全是祖国壮丽的风景。

然而,一年后,林正义在参加假期军训时,突然决定放弃学业,主动申请加入“陆军军官学校”,选择从军之路。这一举动在台湾省伪军多年的军训历史上堪称前所未有。

当时担任伪军参谋长的赖名汤十分激动,流着泪说:“这正说明我们的国家必将强大,因为有这么多充满爱国热情的年轻人。”蒋经国亲自接见了他,伪政府的宣传部门马上行动起来,各种媒体大肆报道,林正义还被选为“十大优秀青年”。

1975年,林正义在军校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,排名第二,随后留校担任学生连的排长。由于他被伪政府视为重点培养对象,蒋经国特意安排他进入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攻读MBA。这所大学的前身是国民党的“中央党校”,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政治人才。

三年后,林正义顺利完成了MBA学业,成为台湾最早获得该学位的人之一。随后,他晋升为上尉,并在1979年2月被派往金门岛,担任伪陆军248师下属的“马山连”连长一职。

这个岛屿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,它是台湾省最靠近大陆的地方。当海水退去时,它与厦门的角屿岛之间仅有大约两公里的距离。

这个连队是开放单位,经常要接待记者和外来访客,还要陪重要客人到马山欣赏祖国大陆的美丽景色。因此,“马山连”成了金门岛上的热门景点和知名连队。林正义在这里历练了三年后,即将迎来事业的飞速发展。

唯一的遗憾是,他跟地方官员撞了名,只好改叫林正谊。这个傀儡政权处处透着陈腐的旧习气。

尽管未来充满光明,年仅27岁的林正义却毅然决定返回大陆,一心只想为祖国贡献力量!

有以下几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点:

那时候,台湾作为亚洲“四小龙”之一,经济突飞猛进,而大陆这边还在艰难起步,别说物质条件了,就连发展前景都看不清楚。

其次,林正义只是个普通的陆军连长,接触不到什么重要情报,地位没法跟飞行员比。他选择回大陆,其实不如留在台湾能得到更多好处。

第三,他当年决定攻读农业专业,想必是抱着实业兴国的理想,然而台湾地区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。

第四,以林正义的聪明才智和洞察力,他肯定能看清伪政府内部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和腐败现象。

第五,他从小受到父母的爱国教育,心中深植了家国情怀。他回忆道,父亲常给他讲述岳飞等民族英雄的事迹,而这些英雄都来自祖国大陆。

第六,他所在的马山阵地本身就具备接收反动广播的能力,因此他也能轻松听到祖国大陆的广播,对大陆“改革开放”带来的大好局面十分清楚。

第七,林正义在金门待了仅仅三个月,思想不可能发生巨大的转变。除非他之前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两岸关系,否则不可能这么快就做出决定。因此,他很可能从军校毕业后就计划来金门,目的是投靠大陆!

简单来说,林正义之所以决定回到祖国大陆,完全是出于一片赤诚的爱国之情。

1979年5月16日,行动开始前,他先查了当天的潮水情况,确定半夜海水会退下去。作为连长,他下令所有人晚饭后不准外出,实行宵禁。他还安排了一次假演习,告诉站岗的士兵,海上的“逃兵”是演习内容,不准开枪射击。

经过周密的准备,半夜时分,李正义穿上了救生衣,随身携带身份证、手电筒、指南针和水壶,悄悄抵达了马山海岸。

这一刻,他背负的是“背弃家庭”、“无情无义”的指责,而他追求的则是振兴民族的梦想。

李正义毫不迟疑,他拼命奔跑,直扑向那波涛翻滚的海面,猛地跳入水中,朝着自己的梦想勇敢游去。

林正义在水里游了三个钟头,终于在5月17号天还没亮的时候到了厦门角屿岛。他一上岸就赶紧打开手电筒来回晃,怕巡逻的人看错了把他当坏人。没多久,巡逻的人就发现了他,查清楚他是谁后,就让他上了岸,还把他带到了。

当林毅夫返回大陆之际,金门和台湾两地顿时沸腾起来。

金门岛的守军花了三天时间在海边找到了他的运动鞋。这件事让当局颜面尽失,他们立刻封锁了所有相关消息,对外宣称"林正谊上尉意外落水死亡"。但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,政府和媒体都心知肚明,那位知名人物已经投奔对岸了。

这时,林毅夫的大儿子已经三岁了,而他的妻子陈云英又怀孕了。

陈云英始终无法接受丈夫“坠海而亡”的说法。就在事发前,林毅夫还特意问她:“假如有一天我突然消失了,你会像王宝钏那样,守着寒窑等我18年吗?”

陈云英始终没有放弃希望。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,继续当老师,同时苦苦等待丈夫的消息。1982年的一天,她终于接到了林毅夫从美国打来的电话。

林毅夫不是一直待在内地吗?为什么突然跑到美国去了?

【忠孝无两全】

1979年9月,林毅夫在大陆生活了几个月,在的帮助下,他进入北大学习政治经济学硕士课程。这对他来说,是服务祖国的重要一步。要是不清楚大陆政治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原理,又怎么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?

林毅夫在台湾省读书时,不仅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理论,还练就了出色的英语水平。在那个年代,大学生本就不多见,而他在北大经济学专业中的表现更是出类拔萃,堪称顶尖人才。

1980年,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西奥多·舒尔茨博士来华访问,在北京大学做了一场学术报告。当时,林毅夫因其出色的语言能力,自然而然地被选为这次活动的翻译人员。

舒尔茨博士眼光独到,仅仅接触了几天,他就认定林毅夫是个人才,直接推荐他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。1982年,林毅夫作为国内首批公派留学生,顺利进入这所名校,并成为舒尔茨博士的最后一位学生。要知道,这位经济学泰斗已经多年没有亲自带学生了。

这一点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宽广的胸襟和气度。

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在全美数一数二,实力顶尖。不过,那里的学习强度和竞争压力大得惊人,不是谁都能扛得住。林毅夫在埋头苦读期间,总算和远在台湾的妻子陈云英取得了联系。

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让陈云英一下子懵了。这三年多来,她一直坚信丈夫只是暂时离开,靠着这份信念,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,独自扛起整个家。日复一日的等待看不到尽头,但她始终咬牙坚持,这份深情着实让人心疼。

在丈夫奇迹般归来后,陈云英顺利通过了托福考试,带着两个孩子于1983年飞往美国,与林毅夫一家团圆。

1986年,林毅夫在农业经济领域拿到博士学位后,进入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。一年后,他收拾好30个装满资料的箱子,踏上了回国的航班。

林毅夫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,首位从海外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!

上世纪80年代,中国与美国在学术研究和生活条件上的差距,大家都很清楚。作为舒尔茨教授的最后一个学生,林毅夫要是留在美国,前途绝对不只是“名利双收”这么简单。但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!“国家以国士之礼待我,我必以国士之心回报!”

1987年,陈云英在华盛顿大学顺利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后,便立即返回了祖国大陆。她是中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开创者之一,为这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传统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推进工业化。1987年林毅夫回国时,我国农村人口仍有8.16亿,占全国总人口的74.7%。由此可见,农业、农村、农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。

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林毅夫跟着舒尔茨教授学习,对我们国家有多重要了。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刚开始那会儿,我们国家还在摸索前进方向,特别需要那些在国外学过经济理论的人回来,给国家出谋划策,提出既实用又看得远的经济改革建议。

林毅夫一回到国内,就被任命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副部长。这个职位让他可以直接向中央领导提交内部研究报告,成为了国家高层决策的重要参谋。

他强调,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,必须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,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法。回头看看俄罗斯全盘照抄欧美经济学理论后的惨痛教训,就能明白林毅夫当年的见解是多么有先见之明。

1992年,他发表了一篇名为《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》的文章。在1980年到1998年这段时间里,这篇论文在全球经济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中,被其他学者引用的次数排在前列。

1994年,他和几位留学归来的经济学家共同创办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。这个机构在我国经济学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,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经济学专业人才。

举个例子,大家就能明白林毅夫在我国经济发展决策中扮演了多么关键的角色。

林毅夫指出,农村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扮演着核心角色。中国大部分贫困人口都集中在农村地区,只要帮助这些农村贫困人群摆脱贫困,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,同时也能大幅减少全球贫困人口的数量。

于是在1999年,他提出了"新农村运动"的想法,主要是想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,让农民的日子过得好一点,多赚些钱,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,让农村的经济也能活跃起来。

只要大家明白“脱贫攻坚”对于国家发展有多关键,就能清楚林毅夫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。

林毅夫不仅是我国高层信赖的经济顾问,还参与了国家"十五"规划的制定工作。

然而,林毅夫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,他的真实身份逐渐无法隐藏。台湾当局将他定为“叛国者”,并发布通缉令,声称他一旦返回台湾将面临死刑。

1996年,林毅夫的母亲在去世前,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新台币,叮嘱他们别忘了回家。由于无法回到台湾,林毅夫只能将朋友转交的那张新台币一直带在身边,每当想念母亲时,就掏出来看看。

2002年,林毅夫在国外开会时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。面对媒体,他坦诚表达了想回国为父亲送终的愿望。为了让他见父亲最后一面,家人将父亲的遗体在灵堂停放了大半个月,迟迟没有下葬。

尽管经过多次调解和努力,林毅夫最终还是没能亲自回去。他只好让妻子陈云英代表他回家,替他们夫妻俩披麻戴孝,送别父亲最后一程。

在北京的灵堂里,林毅夫通过视频见到了父亲的最后一面。50岁的他悲痛欲绝,跪倒在地,久久不愿起身,不停地磕头。这一幕让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。

树木想安静,风却不停;儿女想尽孝,父母已不在。即便他是国家的顶梁柱,却难以兼顾忠孝两全,这份遗憾始终萦绕在他心头,成为无法释怀的忧伤。

【侠之大者】

2008年2月4日,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的高级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,成为我国在该职位上的第一人。

他将负责领导世界银行庞大的研究团队,规划和制定世行的发展方向,并参与协调各国间的经济合作。此前担任这一职务的都是国际经济界的顶尖专家,世行选择他出任这一要职,充分说明国际经济学界高度认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、经济学理论研究达到的水平,以及林毅夫本人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能力和杰出贡献。

五月,林毅夫即将赴任之际,他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MBA毕业典礼上发表了充满感情且坚定的讲话。他指出,只要我们的国家还未实现复兴,我们的使命就仍在继续;只要世上还有人生活在贫困中,就等于我们自己也处于贫困;只要还有人承受着苦难,就意味着我们自己也未脱离苦难!

真正的大侠,心中装的是国家和百姓。

如今,已经70岁的林毅夫教授依然深感责任重大,始终把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当作自己的使命。他坚持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,继续为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在这里,衷心祝福林教授和夫人身体安康。也真诚期盼他能尽快实现心愿,回到日夜思念的台湾故乡,为父母扫墓,尽到为人子的孝道,完成忠孝两全的心愿。